close

( PENTAX *ist DS + DA 18-55 )

最近似乎有點迷上日文的攝影雜誌.
每次到紀伊國書店,看到日本當期的雜誌.
就會感覺到台灣有關攝影的雜誌,種類不多,內容乏善可陳.
感嘆台灣攝影專業技術的不足,著墨於數位軟體後製的技巧.

這次看到書店的架子裡,剩下一本紅色封面的雜誌.
這是啥書,這麼搶手.

第一次看到這本"写真工業",這集的內容引起了我的興趣.
標題為"當前受注目的M42接環鏡頭",心理開始產生很大的好奇.
封面的那顆 Carl Zeiss Sonnar 135/3.5 MC 我也曾經用過. 
一本300多還不算貴,直接買回家看看,有哪些鏡頭讓日本人著迷.

首先雜誌裡介紹的每隻鏡頭,都有一張彩色圖片的試拍成果.
再來是簡單的說了一下,這次撰寫的起因.


我簡單的依序說一下有哪幾顆及特別的地方及作者的見解:
那二顆銀色鏡頭,拿來當紙鎮,方便拍攝.

MC Zenitar M 16mm F2.8 fishEye


這顆俄頭,發售於1989年,算是近代的M42鏡頭.
作者使用RDP3拍攝的結果,鏡頭的銳利度,立體感及質感的表現,出於意料之外的好.
不過要注意逆光的角度.

FishEye Takumar 18mm F11


三群四枚的構造,發售於1963年,視角180度的對角.
Takumar 的第一顆魚眼鏡頭,1968年後再造出改良版的 17mm F4 第二顆魚眼鏡頭.
這顆因為數量少而到重視,F11的小光圈邊緣失光無法避免,畫面也過於昏暗.
邊緣的銳利度不佳,儘量以中央重點為構圖.
同時因為是超廣角鏡而且超薄,所以拍攝時要注意手指的入鏡.

Carl Zeiss Flektogon 25mm F4


Zeiss 舊東德有名的廣角鏡,Zeiss依序生產了一系列的廣角鏡.
於1952年35mm F2.8,1961年25mm F4,1963年20mm F4.
然後才再製造出了銘鏡35mm F2.4及20mm F2.8.
25mm左右的鏡頭於1960年代後半停止製造.

這顆鏡頭的F4即為工作光圈,銳利度及變形控制極佳.
週圍只有稍微失光的情形出現,

Sigma Multi Wide YS 28mm F2.8


這顆鏡頭因側邊刻有紀念性質YS的字母,而多了YS的型號.
這顆有和Leica M型相機所使用的鏡頭,相似設計的光圈結構.
輕快的快圈轉盤,使用上相當順手.
明亮又華麗的發色,有如現場真實感的再現.
週圍不失光,以當時的製造年代來說.
己經是一顆相當優秀的鏡頭.

Zeiss Tessar 50mm F2.8


Tessar 於1902年完成第一顆Tessar F6.3的鏡頭.
1917年改良為F4.5 > F3.5,1930年光圈改良至F2.8.
改良後的設計,為Zeiss往後許多的設計,建立了有名的功績.
這次測試是使用1970年時期由pentacon製造的外觀.

拍出的成相,隱約有股"禪"的意境.
色調有著樸素的味道,沒有多餘色彩的累贅.
讓人不由自主的,心中產生沈思的境界.

Alfred Schact Ulm 50mm F2.8 MACRO


此廠牌為專業的鏡頭製造廠,為1960年代理了M42接環,Leica接環,M39接環等等的製造.
三群四枚的結構,1:1的放大倍率,12片光圈葉片接近圓形.
拍攝畫質相當的柔和,散景有著獨特的氣氛.
光圈F2.8~F4相當柔和,光圈F4之後,解像開始增加.
光圈F5.6為佳的解像力.發色良好,色調有點偏冷.
以當時的技術而言,算是一顆相當特殊珍貴的鏡頭.

KERN MACRO-SWITAR 50mm F1.9 "C"


ALPA公司代表的標準鏡頭.
少數光圈F1.9存在的鏡頭,C = C-Fassung.
此顆鏡頭的生產數,不超過100顆.
因此這顆鏡頭的存在,顯為人知,只見於德文ALPA公司介紹書籍中有記載.
作者於東京都內,偶然購得.

這顆試拍的結果,特有的發色及立體感.
有著一股特有的魅力.
標準鏡頭的設計,拍攝成相較為硬調.

因為篇幅過長,所以剩下的8顆鏡頭介紹,下回再為敘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